English

北京距“绿色规划”还有多远

1998-11-2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燕琦 我有话说

近年来,由于北京城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,旧城四合院内原有的绿树浓荫已不复存在了,代之而来的是高耸的钢筋水泥楼群。为了适应日益增大的交通流量,城市道路的急速建设和改造,也在挤占着行道绿地和行道树的空间。记者从北京的规划部门和绿化部门了解到,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,随着城市的发展、建设,为忽视环境保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。

有关专家向记者介绍,北京早在五十年代规划的城郊之间的隔离绿化带,原为300余平方公里,经过四十多年城市建设占地、郊区村镇膨胀等各方面的蚕食,到了九十年代只剩下一百余平方公里,而能形成绿化带的面积将不足六十平方公里,为此专家们担忧当年的规划今天还是否能够实施。

根据《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》的有关规定,新建居住区、旧城改造、公共和商业建设面积中绿地率分别应保证20%—30%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由于片面追求建筑开发的容积率和经济利润,目前北京城区的绿地率难以达到国家标准。绿地率不能达标的商业和居住区开发项目,按照1990年制定的“北京绿化条例”,可选择“易地绿化”方式,交纳每平方米240元的“绿化补偿费”。但这项费用的标准是依据8年前的北京郊区占地费和绿化工程费折算规定的,今天已远远不能达到易地绿化工程的需要。目前上海则采取不同区域不同标准的“绿化补偿费”,市中心区每平方米已超过万元。北京若不能及时调整“绿化补偿费”,则不能有效地保证新开发建设区的绿地率。

专家们认为,对于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准的评价,环境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。芳草如茵的绿地、遮天蔽日的林荫、碧波荡漾的水体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明与现代化。绿化水平在城市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是城市形象重要的构成要素。世界上许多城市的发展历程,都有过不重视环境与绿化而换取的教训,在探索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上,把绿色空间摆放在突出的位置,是人类社会认识和设计城市功能的进步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,在整个城市用地范围内公园、公共绿地、专用绿地、居住绿地、道路绿化和城郊防护绿化带构成其绿化网络,绿化覆盖率、林地覆盖率、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地率体现其主要指标。

与北京同等规模的大城市上海,近年来则在改善城市环境和拓展绿色空间方面投入较大,实施了“大树进城”、“拆房建绿”等一系列绿化工程,一改昔日的面貌。相比较之下,北京更需要加大绿化管理的力度和绿化资金的投入,进一步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和条例,严守现有绿地和规划绿地不受侵占,力争城区绿地绝对值有所增加,保证在本世纪内实现绿地覆盖率、林地覆盖率分别达到35%和40%的既定目标,才能使目前的城市环境显著改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